(国旗下讲话)
校园欺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全体同仁和亲爱的同学们:大家早上好!
在全国人民普及《民法典》的学习热潮中,在全国第20个“5·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”来临之际,应校团委的邀请和我校开展第4个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”的需要,今天我给大家说一说《校园欺凌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》。
一、什么是“校园欺凌”呢?简单地说,就是在学校的学习、生活或者活动中有被欺负的言行,导致师生的生理、心理、名誉、权利、财产等受到某种程度的侵害,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,都属于校园欺凌,也叫校园暴力。
二、“校园欺凌”有哪些表现形式呢?主要有1.肢体欺凌:物理攻击,拳打脚踢、掌掴拍打、推撞绊倒、拉扯头发、抢夺财物、使用管制刀具、棍棒等攻击受害者。2.言语欺凌:当众嘲笑丑、胖,辱骂笨猪等、给他人取侮辱性绰号、指责受害者无用、侮辱其人格、传播造谣关于受害者的闲言碎语等。3.社交欺凌:强行他人服务打水、买饭、洗衣等;敲诈强索金钱、物品;孤立、杯葛或排挤受害者,令其孤立、身边没有朋友等;中伤、讥讽、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、性取向、宗教、种族、收入水平、国籍、家人或其他方面;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、教科书、衣物等用品,损坏或通过它们嘲笑受害者;恐吓、胁迫受害者做他不想做的,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,导致遭遇麻烦,或招致处分。4.网络欺凌:在QQ、微信、钉钉、抖音等网络平台,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或人身攻击、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,强迫其画侮辱画,写侮辱性的文字等等。以上四种类型我在心理咨询中都遇到过求助者,有的在幼儿园就被欺凌过,压抑在潜意识里,不处理好创伤,始终缺乏安全感,不敢相信他人,就会影响受害者一生的幸福。
三、“校园欺凌”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呢?首先说明一点喜欢欺凌别人或施暴者本身就有心理问题,包括我们成年人。在此主要强调被欺凌者的心理不同程度地会出现如下问题:1.性格内向、胆小、老实、害羞、怕事;2.在同学间不受重视,谁都可以数落、嘲讽、挖苦他,真心朋友几乎没有,在学校十分孤单、冷漠,内心非常恐惧、痛苦,每天还要带着面具当好学生;3.没有安全感,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,缺乏与同伴相处的社交技巧,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;4.有身体障碍者、有智力障碍者更是沉默,导致表达能力不佳,极度自卑感、无价感;5.性格或行为怪异,和他人不一样,感觉自己另类,选择辍学逃离;6.如果是严重的校园欺凌,对受害者的身心影响也更严重,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和生命安全。如:消沉、焦虑、恐惧、抑郁、创伤后遗症、胃痛、吸毒、酗酒、自残、自杀等。7.有的被欺凌后自己也成为欺凌者,可能是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之一,或成为暴力者的帮凶,冷漠的看客,不知道助人。8.学生之间欺负人、孤立人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,影响身心健康。那包括家长在内的教育者、管理者的不良情绪发泄,同样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,使其对学校管理产生逆反、不恭敬、不听从,上课睡觉、活动缺席,每天无精打采,意识和潜意识不一致,内耗自身能量,学习缺乏动力......这也是职业教育“失学率高”又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内伤。
老师们、同学们、教官们: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,“己所欲之慎施于人”。《民法典》对校园欺凌有新规,学习新法典,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,要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“不”!一旦被欺凌,要学会主动求助。德始于心、知始于行。预防校园欺凌,维护身心健康,需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,用“德心融合”的方式育人,从你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让有“仁爱之师”的美丽校园陶冶出更多善良有为的青年,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!
谢谢!
心理健康教育中心·程显新·
2021年4月19日